--目的地之前,籌劃過程之中
序始---
結婚逼近一週年,老公問我是不是應該有些紀念行為?
請他舉例,他說:「例如完成我們的蜜月遊記」。
是了,好吧。前陣子也終於將蜜月照片都整理地差不多了,不讓他整個打包、丟上網路空間分享(我有說過要連遊記圖文並茂地一起po),所以他現在理當要催促一下、派功課給我,算是我自做自受。
請他舉例,他說:「例如完成我們的蜜月遊記」。
是了,好吧。前陣子也終於將蜜月照片都整理地差不多了,不讓他整個打包、丟上網路空間分享(我有說過要連遊記圖文並茂地一起po),所以他現在理當要催促一下、派功課給我,算是我自做自受。
旅行之前,被逼迫要做「旅遊計畫表定行程」(因為我們是機加酒半自助),加上整理照片彷彿是舊地重遊,可以說是同個旅遊景點「去了三次」,超值。
如今要再豁下去、生個圖文遊記……對於記性不好的我來說,這個蜜月,無論如何,絕對很難忘。
寫 了幾次遊記,以前遊記的理想格式是,要提供觀看遊記的人一些充分的資訊,例如景點特色、或是交通方式與價錢,所以好像是在寫旅遊資料報告。可是後來想想, 對於我這認為世界這麼大去不完的人來說,要我同一個地方去第二次的機會較少,就算去了第二次,我也不會再照當初的行程走。所以,之前的遊記寫完好像不適用 於之後的自己?看了以前寫的遊記,有一點感覺像是在記流水帳,讀起來、自己好像沒有新的醒悟?總之,是有點遊記生產倦怠感。
如今要再豁下去、生個圖文遊記……對於記性不好的我來說,這個蜜月,無論如何,絕對很難忘。
寫 了幾次遊記,以前遊記的理想格式是,要提供觀看遊記的人一些充分的資訊,例如景點特色、或是交通方式與價錢,所以好像是在寫旅遊資料報告。可是後來想想, 對於我這認為世界這麼大去不完的人來說,要我同一個地方去第二次的機會較少,就算去了第二次,我也不會再照當初的行程走。所以,之前的遊記寫完好像不適用 於之後的自己?看了以前寫的遊記,有一點感覺像是在記流水帳,讀起來、自己好像沒有新的醒悟?總之,是有點遊記生產倦怠感。
「現在的遊記,不就應該要長得跟網路上的食記一樣?圖片多多、文字輔助解釋的『看圖說故事』系列那種。」老公這麼建議。
「是喔?那你寫。」我理他?理不完。他一直把自己當做經紀人一樣、喜歡對旗下兵將下指導棋。
其實老公意見有些值得參考,有些我當做耳邊風。且我以為,在我整理完旅行照片、並對那些照片下了挺多落落長的文字註解完畢的時候,他所謂的『看圖說故事』系列就被我完成了。只差多了一道排版並po上網的工。
這幾天看完吳祥輝在2011年二月新出版的《陪你走中國》(2011台北國際書展買來的),啃完之後實在是意猶未盡(「父子三部曲」第二集快點出啊!*敲碗*)、只好搬出以前的「國家書寫」三部曲(《芬蘭驚艷》、《驚嘆愛爾蘭》、《驚喜挪威》)重新讀之。然後,我發現我好像跟沒看過一樣!重讀起來、還是津津有味(怪了)。

想來「國家書寫」三部曲這種特殊的「手機體」(吳杯杯所謂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小說,也是具有小說品味的實用文章/書籍」),應該可以讓我借用一下,學習一下他寫手機體的精神,捻來記錄我這趟婚姻人生旅行(大方地承認文體抄襲XD)。雖然我覺得寫到最後的樣子,應該沒有他的書那般帥氣、甚至會極度變形吧(笑)。
有學習才有進步的機會嘛。
至 於像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種對我而言像極是夢想中的自己寫出來的夢幻遊記形式……若用以寫在自己的蜜月上,恐怕現在的自己還沒這功力,我也沒有如 此大方(或自戀)地可以將私事轉為網小文學題材且臉不紅氣不喘。先行放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先行供奉起來就好。
蜜月,清甜輕飄的字眼之下---
幾個年紀相仿的友人,在近年先後陸續地結婚。
明明是適婚的年齡的我,朋友群也都是這種年紀,但現在,參加朋友婚宴的年平均次數,比小時候爸媽帶我去參加朋友的婚宴的次數要少得太多。
這年頭,要結婚,怎麼搞成很難的樣子?現在30歲以前就要結婚的人,常常會被問:「為什麼?」(或被問說:「為什麼想不開?」)。
我真的不懂,我們爸媽那年代的人,他們在20至30歲時、甚至在更年輕的時候,隨時若想要結婚,應該都不會被這麼問吧。
我們在雙親邁入老年、渴望抱孫的期待壓力之下、尚且還會考量到以後的人生是否幸福而不輕易結婚。我有對同年朋友、交往很久(十年),論及婚嫁,過了兩年(十二年),大家在想說怎麼還沒聽說到他們的好消息?原來他們經過了孤鸞年、度過了虎煞年,好不容易才找到今年有「好日子+好飯店」,可以結婚了。
甚至還有個友人,有固定伴侶,也有開始在討論結婚大事,卻說除非懷孕,要不然沒有結婚的動力。而她也真的努力了一年多、到真的懷孕之後,才開始張羅婚禮。
不能純粹想結婚就結婚,連要結個婚、都要有個理由的當代人,說實在,也挺累的。
是說,上一代的長輩雖然結婚容易、但是離婚或是婚姻不幸福的收場也不少。只能說,希望現在大家這麼謹慎小心、不到最後一刻不談結婚的社會現象,以後給我們帶來的、是幸福婚姻與家庭比例較高的社會才好。
結 不結婚沒關係,我們畢竟還是處於話題圍繞在「聊結婚」的年紀。因為開始有了「結婚」的話題,就會牽扯到相處問題、生理年齡、經濟責任、或是婆媳岳婿關係等 等,我漸漸地也歸納出一件事,那就是不分男女,大夥兒對於「結婚」這件事(與其相關衍生事務),共同的好感,畢竟都還是都只落在「蜜月」這事身上。
華 人世界裡面,年輕人常常會在最後一刻才發現:結婚其實是比較像是父母的場子。相信有人是會「提早發現」的,其實事前事後知道這事都沒差,這種文化事實我認 為就默默地接受也沒啥不好(應該是說真要有討論的空間是「靠緣份」,例如說父母願意配合你們不辦紅包喜宴或是願意讓你們自由發揮之類的)。於是乎真正屬於 倆人世界的蜜月,變得如此獨特。舉辦婚禮不見得比計畫蜜月還要來得讓倆人願意協力親力親為、或者說讓你感覺到你倆對於婚姻是「來真的」。
蜜 月的由來?查了一下,老生常談的、並不是很有趣。關於蜜月的開始不外乎是源自古歐洲的習俗;蜜月的古老儀式是新婚夫婦婚後的三十天內,每天都喝蜂蜜飲料 (不但是有健康實用性也形容心理狀況);後來「蜜月」一詞就意為新婚夫婦在恢復日常生活前,單獨相處的甜蜜時光。有趣的是我們人類文明持續認同之、並且將 其發揚光大的過程。畢竟度「蜜月」這件事情,是我們當事者自發性地去期待並經營的,比起同樣需要花錢去度的「情人節」,後者實在太像是廠商的陰謀、當事者 常常會有「被時勢/流行所逼」之感。
我和新婚老公終於一起踏上「藉蜜月之名行歐洲旅遊之實」之途。距此一年多前,我剛從歐洲回來。在歐洲那段時光,雖然也見面(視訊),但畢竟沒有共遊,很多有趣的事物即便是碰上了也不能即時分享的。我還記得2009年 初,曾有三天,獨自走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道上自遊走逛。期間有那麼一刻,大雪甫下、開始如棉花糖般絲絲飄落在我眼前與髮上,那感覺真是飄飄然。那時,我心情 的熱度遠大於室外的零下十度,爽得要死,恨不得最心愛的人就在我身邊、跟我一起大笑、發瘋、亂跳共舞。因為沒辦法分享,大笑完之後,換來的是一場痛哭。而 雖然當時是那麼想要和他分享那一份快樂,但在事後,猶如雪融手中。我就像沒事發生一般,提都沒有跟他提過。
遊伴難尋,幾乎跟婚姻伴侶一樣。有人沒有遊伴就不想旅遊,就跟以為沒有結婚就活該承受社會投注的異樣眼光一樣。自在獨行或許需要勇氣。其實如果遊伴不合,那還不如自己旅遊(還是跟結婚的道理一樣)。不過,這種話,大家都是要在試過之後,才會說。
總是要試過。這也是一個挺好的人生準則。
好的旅伴不一定要是個好婚姻伴侶,但結婚對象一定要是個好旅伴。如果不是,你們最好也趁蜜月時,磨合成為是。
我以為,兩個人只要願意在一起,常常是去哪裡都可以的。除非已經有人開始驕縱起來、說非要怎樣不可,然後說太多次。當其中一人說「蜜月一定要去XX地」 時,也不是壞事(幸好蜜月只有一次),只要不要兩個人各自堅持一定要去哪裡、並且不想妥協就好。回想起來,曾有那麼幾次,對於三餐不挑的我、突然發個神 經、堅持一定要吃某物(例如說最近愛上的韓式泡菜海鮮煎餅),就讓對吃有主見的老公「很為難」了(我也才知道他以前問我『想吃什麼?』都是假的,其實他心 中已有計畫與定見、難容改變),要不是不論我對吃的再怎麼堅持、也還是容易妥協放棄的個性,我看我們會吵不完。
我 們原本的計畫,明明是去日本的。後來驚覺正常上班族可以有的請假名目,最長的就是以結婚蜜月為名。日本,這個普通週休加上一天不小心落在週末前後的國定假 日、再加請假一天就可以達成的旅遊地,用蜜月假期去,有點可惜。於是老公爽快的答應我轉戰歐洲。(不過他大概誤會了,他以為我跟歐洲很熟,所以很放心地交 給我來安排。但其實不論是去歐洲還是哪裡,只要膽記得帶著就行了XD。)
我倆的「歐洲蜜月」是賭上負債危機而達成的任務。多虧長輩從喜宴餘額裡掏出「愛的資助」,解決我們的機加酒缺口(紅包我們以後慢慢還XDrz);其他的消費需求(食與交通、購物)就我先墊(老公出錢、但要先跟我借錢,老公用薪水慢慢還)。搞得有點複雜,何苦?因為林夕說得好,退休前沒錢,退休後沒力(請看林夕的書:《原來你非不快樂》-『不 是太早,就是太遲』一文)。意指「年輕不壯遊,老大遊不動」。況且,老公趁此「歐洲任我行」,還可以補上我們在一起之後、所有兩人共度的他獨缺漏的歐洲記 憶、我們也可以在退休之前搶先在走得動且又以「較經濟」的情況,來作「歐遊」。以上就是我們到最後還是決定前往歐洲的主要原因。(在那邊還算省吃儉用,事 後卡費不多,加上結婚我們刷的,現在也已經都繳完、無債一身輕啦~)
我也想要帶老公去逛逛我愛極的北歐啊(或是我在離開歐洲才開放免簽的 UK),曾有在瑞典念書的經驗,加上有讀吳杯杯「國家書寫」三部曲的補充,如果能夠再去,便可反覆體會與驗證之,豈不樂哉?然北歐食宿消費高,加上地大、交通費高,我們時間又有限,況且歐洲還另有這麼多個國家,真開始選起來,還是城市小而美物價又平實的布拉格當選。
接下來,就是在籌備結婚計畫的狀況之下,還要另找時間在只有機票和住宿的蜜月裡面填上架構與血肉(行程),不過結婚的忙亂是不容許蜜月計畫來亂的。那段期間,談「蜜月」這件事、就跟天方夜譚一樣,飄渺幽遠,只能遠目遙望之。
如 果一結婚完、就趕著去度蜜月,那我們應該是沒輒(婚宴小禮物都包裝到最後一刻了,超趕的)。幸好台灣文化不是如此,結完婚後有歸寧、歸寧完後可稍作休息。 我們也因此有多出來的時間去好好計畫。遊歐時間一共八天,時間緊緊,但基於「奧捷匈」這東歐金三角常被擺在一起做旅遊套裝行程,我們還是忍不住在可愛的布 拉格之外,多安排了一個維也納行程,打算交叉感受歐洲的小鎮與大城差異,至於匈牙利,就有緣再會。
三天半的布拉格與三天半的維也納,我把心中的「必去景點」列出,每一天安排一兩個點,其餘的時間就當做悠閒逛晃的緩衝,安排完畢。
結果被老公唸到臭頭。
「怎麼沒有規劃交通?」
「有啊,你看,旅遊書上有附各種交通方式,地圖上,地鐵、公車路線都有。」其實我更想說的是:「為什麼要規劃交通?」
「飛機落地後到歐鐵開車之間我們有多少時間可以用?確切的時間總要註明一下吧?還有三餐呢?怎麼打理?」連三餐都要計畫?不能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也太不人性了吧。不過我知道老公的意思,是要我表列行程。好吧,悉聽尊便。
畫出表格,確實寫出飛機起降時間,歐鐵班次起達時刻,並且找了不少市場和餐廳資訊,連每日每餐預算都給它key上去。
躊躇滿志地再呈上行程修改版,得到的第一個回應是:「唉。」
「哪裡不妥?」我誠惶誠恐。
「去維也納,不搭個油輪、欣賞一下藍色多瑙河嗎?」行程景點裡面沒有。我感覺到有道睥睨的眼神往我射過來。我並沒有安排多瑙河行程。而他是一個總在不作功課的狀況之下、就比我還有某種程度基礎認知的人。
「喔那個啊,」我突然在朋友寄給我的明信片和學妹描述他們在維也納搭乘渡輪的遊記中驚醒。「我們一定要搭嗎?時間也沒有很多。」雖沒基本的觀光客心態、但藉口總是很好找。
「你都沒安排過,就這樣說。」被識破。
我只好乖乖地,開始研究一番。
「規劃好了沒?」我進度太慢,被老公殷殷關切。
「要不然布拉格我負責、你搞定維也納嘛。」這樣比較公平吧?
「好 啊。」不過他的本事太強大,把維也納所有知名景點都列出來,行程根本塞不下,只好問我想去哪些,東問西問的,一直問到我舉雙手投降:「景點我來選擇,交通 你來決定,可以嗎?」老公開心地接受了。結果原來這就是皆大歡喜的處理方式。(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這根本就只是繞了一圈、回到原點?我本來就只選了景 點,老公啊,你何不一開始就自告奮勇、幫忙安排交通呢?XD)
最 後,地鐵、地上電車、油輪的班次給老公搞定,路線圖大致成形。(我合理懷疑老公只是有點鐵道魂附身而在意成這樣,要不然、到底有誰會如此計較這種事?)甚 至還列出可以查到的所有黑光劇、木偶劇、音樂劇場次表以及價碼。連行李裡面要裝入幾雙襪子、幾件內褲、哪天穿哪天丟的表格都畫出來,上奏。終於被摸頭並賞 了聲:「乖。」
接下來就是按照預算去買歐元。這也是個爭執點:「不用照預算全買吧?你應該買一半就好,其他可以刷卡啊。」他說。
二○○九年底開始的歐債危機,使得二○一○年初的歐元很便宜,差不多四○台幣兌一歐元。既然如此,我就照預算買齊。
「總是要有現金預備吧?」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不被尊重,真讓人沮喪。
老公回嘴:「不如去確定我們哪張提款卡的跨國提款手續費較便宜更實在。」他的金錢觀念非常美式,我這鄉巴佬實在是跟不上。
「本來我也只想要買一點而已,但因為歐元貶值,不知不覺就買齊了。」那陣子,每次去銀行,看到歐元越來越便宜,就會買一點。
「你如何能確定我們在歐洲時、歐元不會更便宜?」來了來了、睥睨的眼神又出動了。
「用 不完就再存回外幣帳戶裡面就好啦,我們總還是會再去的啊。」我不認為需要為了這種事情去認錯。又或者說,他並不明白我已經看透他即便是在我說了「我錯了, 對不起。」之後,他就願意閉起嘴巴不再碎碎念。兩種回應都會得到同一種對待,那不如就講講想講的。(或是以後再努力開發出第三種終於能讓他不反駁我的和平 回應方式?)
於是,光是這「出國要帶多少現今才合宜」的議題,也被我倆「嚴肅地討論」了幾個午夜(可能大聲了點)。再加上其他預備工作的「討論」過程……甫新婚、場面果然熱鬧。
反正事已造成,浪費時間去據理力爭的人也顯得愚蠢,不如往前看、實際點。
太多事情明明沒有對錯,只有你願不願意互相尊重。
和公婆著在一起的好處也由此顯現:爭執時還要顧慮有長輩在同個屋簷底下,年輕人要辛苦一點、情緒得收斂些。但同住的壞處,也在這一體兩面的背面出現:老人家不能清閒過日、隨時會「經過地雷旁邊」地被「掃到颱風尾」,反覆被波及。長輩們也只能辛苦一點囉。(雙方都辛苦?)
基於最後還是很願意互相尊重的鐵則,我倆終究是快樂地手牽手、一起出國。
在蜜月這個清甜輕飄的字眼底下,其實要先通過當代人「要結個婚有夠難」的關卡、再經由「考量雙方意向與工作/經濟狀況評估」之後,最後還要猶疑在「互相嚴格規範求進步或是放牛吃草任其逕自磨合」的選擇裡,攜手一起向前。一回「蜜月行程計畫」,竟也可以搞成為一門進入真實婚姻之前的重要入門課程。(入門課程就是這麼有趣誘人,但修完課也不代表你接下來的主修科目會順利完成)
總之,好容易地,我們上路了。

家 -- 家車 -- 捷運 -- 高鐵 -- 巴士 -- 飛機 -- 地鐵 -- 歐鐵 -- 步行 -- 布拉格的旅館
轉換交通工具的過程也是旅行的一種。
出發,是由爸爸開車送我們到捷運站。兩只登機箱(裝各自的衣物及生活用品)、一個大的(準備裝紀念品XD),行李算多(不到兩個禮拜的旅行),頻換交通不是方便的事,但老公對於各式交通都熱衷嘗試,我也願意配合。捷運轉高鐵,坐到桃園,桃園站有設置check-in櫃檯,很方便,大行李馬上搞定。行李被拖走了,小倆口自己還得再轉搭接駁公車到機場才行。在公車裡,他看著曾經熟悉的桃園,一路上吱吱喳喳地說著這條路我們經過幾次、那條路肚皮有遇到過鬼……
謹慎緊張地,結果到了機場,眼看還多了好多時間。不少人有那樣的經驗:有些地方,你常經過,經過的時候很趕,所以你雖常進出、卻不熟悉。可能你會惦記著說「哪時,要好好逛逛它」也說不定。所以,我們決定徹底地逛逛機場百貨公司。
這 個台灣門戶,外觀是出了名的遜不講,裡面的空間也沒有很特出。但時尚名牌不少,甚至同個品牌有好幾間,不論你前往哪個登機門,總是會遇上一次。故宮和歷史 博物館在此設攤、所賣的東西也都是高檔價位,怎麼沒啥書籤或是信籤組、各種鑰匙圈這種平常大家都買得起的東西?顯然不是給各式各樣的一般人進去逛的。和台 北車站一樣,好不容易有機會散步其中了,卻如同嚼到雞肋般地失落。(人家台北車站有微風進駐之後變得挺有起色搭,機場的食物還是一樣…Orz)
![]() |
只好靠hello kity來作為機場一遊的最後紀念。 |
第一次飛歐洲之後,對於久待高空中之際、那讓我乾渴不適的印象太過深刻,於是我開始懂得在長程飛機上照顧自己:用餐時都會多要兩杯水以及紅酒(紅酒治暈眩與氣悶很好用),對我的氣管喉嚨溫潤挺有效果的。休息時不敷面膜也可以,但保溼絕對要做。大家都睡著的時候,我有醒來就一定會繞到廚房去拿水和果汁,作足水份補充。(跟空姐要一整瓶水可能比較快?XD誰要上飛機前不能攜帶整瓶的液體呢?)

至於老公,他被飛機上面的電動玩具給迷住了,在不昏迷的狀態之下,他打電動打地很認真。後來我也加入跟著打(暈)。
二十個小時。該是夠調整時差了。維也納就在眼前。
下飛機的時候,老公拉著我躲著要來接我們到中央車站的司機(旅行社附送之服務),他說想要自己搭地鐵去(為啥?不懂),於是我們不理舉排司機(個人不能理解,勉強順應老公一下),到機場樓下超市買了水和爆炸便宜的優格(最想念歐洲的食物之一)。
整頓一下,繼續老公的交通探險歷程。(機場後來還廣播了我倆的名字、叫我們快過去,好害羞啊!)
沒有太多英語標示的交通系統,我們轉了又轉,最後還是依賴藉由詢問當地人才正確地到達維也納可連接到他國鐵路的車站。
![]() |
(帥氣的列車剪票員。買了半天的車票、成功過關? 和維也納嚇人的複雜交通線) |
我以為,面對交通,大家都會在能力可及的狀況之下、能簡化就簡化。例如說當高鐵有六折的時候,跟台鐵價所差無幾,我們就搭高鐵;那如果在機場已經有司機可以載我們到歐鐵車站,為何不要?(他無辜地說想要嘗試看看嘛。但那嘗試給計程車司機載、不也是一種交通嘗試?)根本上的觀念不同之處,新婚夫妻要嘛就是不要碰觸,要不然就要小心認真處理、藉機有所成長才好。
轉車轉不完。終於搭上歐鐵。歐鐵一坐,要四個小時才會到布拉格,雖然如此,一路上的風景也讓我們沒有閒著,風光果然明媚。短程通車令人緊張,只有喘一口氣的時間;長程車程則是可以紓緩、整頓身心,甚至是行李、行程計畫。而且,我終於有空可以好好寫個幾張明信片了。



到達車站之後,「要搭地鐵到飯店嗎?」老公問。
我看一看地圖:「才一站。走路一下就到了。」
「……好吧。」他很想搭地鐵,但還是妥協。
這次他願意把交通掌控權讓給我了。不過一路上他還是不改不信任與碎碎念的態度,過程中我在心裡問自己:「乖乖配合比較輕鬆、還是要堅持己見但是要被念?以後可能要好好斟酌一下!」
人生地不熟,時差,大姨媽來訪,交通,行李……一堆小事充斥煩擾,如果,今天多花十萬跟團,當然小問題群會瞬間通通消失不見。但是那樣的蜜月,就沒有包含人生考驗。兩個人相處時,好的壞的,都在蜜月期間,放大幾倍。認識十年了,對方會有的情緒與表達方式都算互相了解,我想我們缺的,就是更互相珍惜與體諒的心情。
這應該是可以靠蜜月加深的。我這麼相信著。
後來我也為我這個決定感到淡淡的遺憾:之後的布拉格遊走,錯過了地鐵體驗。
很多事情,果然都是一期一會啊。所以,有想做的事情、有機會的話,就去做吧。
蜜月,是婚姻人生的縮影---
想想,為了擠牙膏到底是要從前面擠還是從後面擠而鬧離婚的夫妻,果然可能存在。一個高中時期的國文恩師,和她一直保持著聯繫。我在婚後、蜜月,都寄了明信片給她。她回覆我說,她看到了「愛的學習」。
整個蜜月就是婚姻人生的縮影,或許你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願景(也就是目標共同為「到達布拉格飯店」、或是目標共同為月薪十萬,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若你倆對於「怎麼去」這件事情(也就是路線計劃圖,或說工作型態)容易意見相左,那麼就會非常累。畢竟「過程」比「結果」漫長太多,你是喜歡享受過程的人、還是一個偏好享受達成目標的人?
不論是哪一種,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達成的共識有很多,不只是結果,更重要的,是那些個不論在何時何地、一次又一次發生的相處事件的磨合方式。
我想這就是「愛的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